「悦」成长
Growth with Joy
情绪权威“等待清明”是个什么鬼?

跟丽勋聊天,说很希望找一个“情绪型投射者“的导师,问及是什么原因,是因为情绪权威真的很让人困惑。于是她触发我分享了自己的故事。


图片


可以说,对人类设计记住的第一个事情,就是我自己是情绪型内在权威,意思是“重要的事情,要等情绪的清明,然后再做决定”。这是个什么鬼?简直太不科学了!什么是清明?要等多久?统统没有答案。


我学数学出身,做了30年的IT,也算是IT精英行列里的一份子。活了这么久却得到一个闻所未闻的信息,对这个情绪清明的说法感觉有点”胡说八道“。


而恰恰是这个“胡说八道”的东西,开启了我投身于人类设计的道路。


在收到等待清明的同时,我工作上面临一个从未遇到的大的变化,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将被一个国企并购,如何选择?何去何从?未来是怎样?业务怎么办?这些都将切切实实需要面对,此刻这样的”大事“我并没有答案。只是在当时,似乎选择很多,道路也很多,未来都很不清晰,茫然、焦虑随之而来。以前那种很容易就知道怎么办的能力似乎没有了。


我心想,哎呀,反正也没什么好办法,或者也不知道怎么选择,既然有个东西告诉你,要等待清明,既然没有什么选择那就等吧。大约等了三个多月,在这三个多月发生了非常非常多的事情,足够演一部跌宕起伏的几十集电视连续剧了。而就是因为发生了这些事情,在经历之中确实慢慢让我感受到,其实所谓的清明,会有一个特别适合自己的答案慢慢出现,很清晰地浮现在你面前。这里的关键词是“适合”,就真的会有一个最适合你的答案、道路、解决方案摆在你的面前。


这个感觉就是:确确实实到了一个时刻,让你觉得那个就是最适合的,你就是知道。等多久很难一概而论,我觉得所谓的等待,对于不同的事情,你等的时间长度是不一样的。有的事情可以等得更长,有的事情可以等得很短。比如我还有另外的一个重要的事情,基本上等了2年,才知道合适是什么。有的可能当天或者过几天就有了“就是知道”、“合适”的感觉。


当捕捉到这样“就是知道”的感受时,好像就可以开始尝试怎么去情绪清明。所谓的清明,我现在的理解就是最适合的那个。就是知道,那个就是最适合的,没有好坏之分,没有道理,没有逻辑,那个就是最适合你的。


有了刚才说的第一次的情绪等待清明的感受,这个是比较重大的选择,关乎何去何从的道路。在此之后,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尝试去体验。


举个小例子,我们要做一个经典成功案例的宣传材料。其实具体到每个项目,只有项目经理是最了解情况的。可是大部分的项目经理在客户一线而且基本都是很技术化的人,让他们做出来一些精美的宣传材料很不容易。按照以前的传统工作方式,我们通常会跟负责宣传的人一起弄出一个案例的框架和模版,让每个人去填写,而这一次,我感觉这样传统的模式未必是最好的选择,于是我选择了等待,只是把事情的目的与各个项目经理沟通后,去等着他们的反馈,也没有时间的要求。就让时间飞一会儿吧,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,一切全都放开,没有限制。最后发现,哇塞,每一个项目的反馈格式尽管非常不一样,但每一个都是非常有特色,出乎意料的棒,把不同类型的东西放在一起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。在这个等待的过程,带来了一种交托出去信任,用时间换来空间。


当时间换来了更大空间的时候,会产生更多的创造力和展现的形式,所以后来好像开始能学会体验清明和等待,就有勇气慢慢变得更加放开。甚至可以开始把自己的所有都交给时间和生命。


等待情绪清明还让我可以真的去体验情绪波动。以前我对情绪是非常有评判,尽管大部分风平浪静的时候我的脾气比较好,但我的情绪属于积累型,情绪不断积累、积累、积累......到一定程度,一定会爆发。我对自己的这种情绪有强烈的评判,大部分时候会去回避或者绕开它。其实里面是恐惧。


通过类似上述几个大大小小的过程,让我敢于把一些事情交出去给到时间,不再让自己去“控制”,因此就可以品味情绪本身给自己带来的感受,比如说可能是小开心引发的微笑、可能是亲情共鸣引发的眼泪、可能是欲求不满引发的郁闷、可能喜悦、敏感、愤怒等等。


尽管以前学习和实践教练的时候,也要去感受自己和对方的各种情绪,但那个更多的是在头脑层面。是人类设计的“等待清明”,真正让我从情绪上更加可以细分每个情绪的感受,我会知道是哪个词、哪个场景、哪个行为引发了什么样情绪,这个情绪告诉了我什么,感受是什么,而且可以更容易让情绪表达和流淌出来,所有这些都不是头脑告诉我这个情绪是什么意义,这就是一种感受。


有了这些积累,再去体会情绪波动本身这件事情,此刻给你的情绪感受是什么,过一段时间情绪感受又是什么,可以促进那种“就知道”“最适合”的清晰感。


作为情绪型生产者,我很难说,在这个过程中荐骨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,我觉得更多的还是在情绪的体验,目前我认为,在清晰化的过程中情绪的作用是大于荐骨的。


好奇一下,你的情绪清明的感受是如何的呢?😆